西藏拉薩─大昭寺
下午,參觀的是大昭寺和八角街(或稱八廓街),大昭寺是松贊干布為了尼泊爾赤尊公主所建造,裡面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從大唐帶來的十二歲釋迦牟尼佛。大昭寺位於拉薩老城區的中心位置,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“囊廓”,環大昭寺外牆一圈稱為“八廓”,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“八廓街”即八角街。以大昭寺為中心,將布達拉宮、藥王山、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“林廓”。這從內到外的三個環型,便是藏民們行轉經儀式的路線。
大昭寺
始建於七世紀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,建造的目的據傳說是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,即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,該佛像是當時的吐蕃王松贊干布迎娶的尼泊爾公主從家鄉帶去的。之後寺院經歷代擴建,目前佔地25100餘平方米。值得一提的是,現在大昭寺內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帶去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,而八歲等身像於八世紀被轉供奉在小昭寺,後毀於文化大革命。
大昭寺附近有許多喇麻
藏族老先生
藏族僧侶(奇怪的裝扮是他穿著運動鞋)
大陸導遊(小唐)為我們講解大昭寺的宗教歷史典故
大昭寺建造時曾以山羊馱土,因而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為“羊土神變寺”。1409年,格魯教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為歌頌釋迦牟尼的功德,召集藏傳佛教各派僧眾,在寺院舉行了傳昭大法會,後寺院改名為大昭寺。也有觀點認為早在9世紀時已改稱大昭寺。清朝時,大昭寺曾被稱為“伊克昭廟”。
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,也是西藏現存最古老的土木結構建築,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佈局規式。大昭寺融合了藏、唐、尼泊爾、印度的建築風格,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。
西藏的寺院多數歸屬於某一藏傳佛教教派,而大昭寺則是各教派共尊的神聖寺院。西藏政教合一之後,“噶廈”的政府機構也設在大昭寺內。活佛轉世的“金瓶掣簽”儀式歷來在大昭寺進行,1995年,十世班禪靈童轉世的金瓶掣簽儀式也是在這裡舉行的。
酥油燈
大昭寺的佈局方位與漢族寺院不同,其主殿是坐東面西的。主殿高四層,兩側列有配殿,佈局結構上再現了佛教中曼陀羅壇城的宇宙理想模式。寺院內的佛殿主要有釋迦牟尼殿、宗喀巴大師殿、松贊干布殿、班旦拉姆殿(格魯派的護法神)、神羊熱姆傑姆殿、藏王殿等等。寺內各種木雕、壁畫精美絕倫,空氣中瀰漫著酥油香氣,藏民們神情虔誠地參拜轉經。
大昭寺始建於公元647年,是藏王松贊干布為紀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,後經歷代修繕增建,形成龐大的建築群。寺建築面積達25100餘平方米。有20多個殿堂。主殿高4層,鎦金銅瓦頂,輝煌壯觀,具有唐代建築風格,也吸取了尼泊爾和印度建築藝術特色。大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時等身鍍金銅像。兩側配殿供奉松贊干布、文成公主、尼泊爾尺尊公主等塑像。
亦汝留影於大昭寺
西藏團員之一
HowCheng也來轉轉經綸,拍張照片,我來過大昭寺。
西藏團員
大昭寺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動的中心。五世達賴喇嘛建立“甘丹頗章”政權後,“噶廈”政府的機構便設於寺內,主要集中在庭院上方的兩層樓周圍。許多重大的政治、宗教活動,如“金瓶掣簽”等都在這裡進行。
大昭寺殿高4層,整個建築金頂、斗拱為典型的漢族風格。碉樓、雕樑則是西藏樣式,主殿二、三層簷下排列成行的103個木雕伏獸和人面獅身,又呈現尼泊爾和印度的風格特點。寺內有長近千米的藏式壁畫(文成公主進藏圖)和《大昭寺修建圖》,還有兩幅明代刺繡的護法神唐卡,這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兩尊,為難得的藝術珍品。
大昭寺的銅鐘裝飾
這張照片很常在網路上看到,大家的拍法都一樣,這個角度拍最美
也有很多外國遊客到西藏旅遊
從大昭寺頂可以眺望布達拉宮,這時候就會後悔為什麼沒有帶長鏡頭來,這裡不愧是導遊推薦的拍照地點。大昭寺是藏民的信仰中心,不論何時何地,這裡總是有虔誠的藏民做五體投拜,或是做五體投拜繞行八角街,如此虔誠的信仰,來了大昭寺才深刻感受到。
從大昭寺也可以拍到布達拉宮,很可惜那時候沒有長鏡頭......。
從大昭寺俯瞰大昭廣場
修建的建材
看不到現代的鋼筋水泥,用的還是古法造屋的方法,希望西藏文化能長久保持下去
大昭寺膜拜處
在這裡從早到晚無論何時都能看到虔誠膜拜的信徒
也有很多藏民是露宿在此的,為了與心中的神佛在一起
虔誠的膜拜是以五體投地的方式來進行
好多藏民在此,為的是到大昭寺朝聖
虔誠的藏族婦人
藏族老者
哭泣的小妹妹
不知為何而哭泣,親人們送給她的餅乾糖果也不要吃
很有趣的一張照片,藏族姊妹花